ATC专题

ATC设计师Ben Lilly一席谈

文/钟健鸣




ATC新任设计师Ben Lilly到访力高音响,为音响媒体重温了ATC的历史,有关技术特点和最新的发展情况。据介绍,创始人Billy Woodman已经退居幕后,担任了管理总监一角。Ben介绍说恩师Billy Goodman本身就是一个爵士乐的钢琴家, 当年因为不满市面上音箱单元的表现无法重现现场音乐的大音压,而发奋要制造出自己满意的驱动单元。于是他所设计的单元就是冲着Live Sound(现场声音)的标准而去的。所以日后的ATC音箱逐渐发展出大音压、大动态、频率平直、中性无染的产品特点,全系设计师的关注点和追求所造就。



ATC的所有高中低单元,都是ATC一手研发并加工生产出来的,因此能够保持着高度的工程技能和表现

1986年SCM系列喇叭的雏形完成, 第一对推出的产品是主动式SCM200监听喇叭, 1989年推出的SCM100A喇叭已成为监听喇叭的经典之作。所谓的ATC SCM系列,SCM意即录音室的控制监听音箱(Studio Control Monitor),可说是专为录音室所设计诞生的。但到了1990年代,ATC开始在专业和发烧两个发展方向同时着力,成功地把高音压、低音染、大动态和良好的细节结合平衡,而这些特质本来都是专业和发烧领域产品不能兼得的优点。ATC音箱坚固耐用,规格标示从严,其频率响应标示严格,只到16kHz或18kHz,但这是(+-)2dB内的平直响应。



在被动式的系统中,讯号要先通过功率放大器后,才到达分音器,传输中的损耗更大,进入分频的阶段时,损耗已很可观。另外在被动系统中,音圈的温度随着功率的变化而变化,又同时带动了音箱阻抗的复杂变化,主动式的音箱,它所包含的滤波器就工作更为弹性,可以独立控制相位,达到更准确的定位

品质监控的重要性

作为一位年轻的新晋设计师,我们都很好奇Ben是否会有新鲜的想法注入到ATC这个经典的牌子里,Ben坦言想法是有相当多的,但并不是革命性的举措,当产品的素质已经很高超的时候,它的容错率就很低了,能够周转的空间便有限,要大幅度提升更是不容易做到的。虽然说是年轻设计师,但Ben接触音响工程的时间其实也有11年之久。他指出年轻人当然是认为一切皆有可能,而且要做出一具成功的音箱也并不困难,但要做出20具同样品质的音箱时又会怎样呢?50具又怎样呢?现实发现这个新设计要达到每一对音箱同样的品质相当不易。个人的理解:一具音箱的成功多少有运气的成分,但若果可以重复成功才能够证明设计是真正站得住脚的。当然作为大量生产的厂商,品质监控也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作为一个在录音界享负盛名的牌子,世上有多少音乐人、艺术家依靠着ATC的音箱对作品进行监控,那ATC自己出厂的品质也肯定要一丝不苟,即使怎样严苛也不为过,Ben对此是认识很深的。

Ben Lilly谈ATC独特的几项技术优势

一、自家生产。ATC公司一共有26名雇员,每一位都是身怀绝技,术业有专攻的。ATC的所有高中低单元,都是ATC一手研发并加工生产出来的,因此能够保持着高度的工程技能和表现,设计上也是得以更灵活和最佳化。ATC单元的音圈也是全靠自家绕制,其采用的橡胶材料可以更充分地容纳铜物质,比起圆线只有55%的铜物质填充率,ATC的材料可以填充85%的铜物质。此举能够加快散热的速度。Ben指出音箱其实是挺“低效率”的一样东西,很大部分的能量都转变为热能,音圈热量过大又散之不及,就会损害音箱的表现。

二、驱动单元的短音圈、长磁隙设计。有别于另外的一些音箱长音圈,短磁隙,ATC的设计令音圈的运动始终都在线性的磁场之内,这样可以神奇地将失真率变得很低,产生的热量也不足以形成干扰的因素。

三、3吋软半球中音单元。可以说是ATC最负盛名的单元,设计者Billy Woodman的基本设计哲学都凝聚在这只品质卓越的中音单元上:ATC喇叭以单只中音单元涵盖完整中音区,表现人声、弦乐器基音,上接高音单元补泛音,下接低音单元亲底为其基础设计。这只中音单元乃B.Woodman毕生得意之作。

四、主动式音箱设计。Ben认为主动式系统在技术上是一个更佳的方案,虽然在HiFi界,人们多数认为被动式的音箱才是正路。主动音箱就是有源音箱,之所以有这样的名字,是因为音箱内部装备了功放,需要插电工作(而有些个别的旗舰产品也会采用功放外置设计,只不过由于功放和音箱是系统化的整体设计,因此也会被归类为有源音箱)。国内音响发烧起步的阶段,人们对于音响搭配,多会说音源、功放、音箱三大件。长久以来国内发烧友对有源音箱都有各种偏见,而种种偏见也阻碍了人们对有源音箱的实力进行公正的评价。

第一种看法,出于一般人对发烧音响概念的认知,他们普遍认为功放等电子产品必须要做好避振处理,才能发挥出自身的潜能。在这种观念之下,功放是无论如何都不应该放置到音箱内部的,因为音箱在工作时本身就是在振动的。而另一种观点,是很多人认为功放和音箱之间的不同搭配,甚至功放和音箱之间连接不同的喇叭线,都会带来千变万化的结果,这些令人既迷惑又神秘的不确定因素,正是音响发烧追求玩味过程的乐趣之一。再加上在一般音像市场上而言,很长一段时间里,有源音箱多是指最低端的电脑多媒体音箱,与发烧概念根本沾不上边。出于这些论点,妨碍了很多发烧友正确认识有源音箱,而在脑海中可能从来没考虑过有源音箱的选项。

Ben Lilly则是这样向我们分析主动和被动音箱的不同的。在被动式的系统中,讯号要先通过功率放大器后,才到达分音器,当讯号在功放出来之后,已被转化为高电平的讯号,此时它的“体积”是更庞大的,在传输中的损耗也开始成比例增大,进入分频的阶段时,损耗已经很可观。另外在被动系统中,音圈的温度随着功率的变化而变化,例如1watt是20摄氏度,10watt时已经是50摄氏度,音圈温度的变化又同时带动了音箱阻抗的复杂变化,因此滤波器的变化也是跟随输入功率而变的。而主动式的音箱,它所包含的滤波器就工作更为弹性,可以独立控制相位,达到更准确的定位,这是被动式音箱所望尘莫及的。在设计上,主动式音箱的构造也是更为精雅的。

五、ATC在不同型号之间保持高度的一致性。Ben解释到ATC不认为不同等级的音箱型号需要分开技术的等级,好的技术,ATC会毫不犹豫地使用到适合的产品上,所以ATC的音箱无论是在技术和品质上都没有参差,同时声响的性格也是高度一致的。当然在更大型的型号上,需要增加更大的声压和更多的低频量感。

ATC客户定制的多样化发展


整个录音室内完全不用交流电,只采用平衡的直流供电,所费自然不菲



采用了ATC的5.1声道设置,左中右是ATC SCM 300ASL (300A) ,另外两个300As作为环绕,而LFE监听用到了两个ATC SCM0.1/15ASL PRO


早年专做Studio(录音室)之生意,经过历年发展更是开枝散叶,无论是音乐厅,录音室,电影制作,夜店/俱乐部,学院机构之内都处处能见到ATC的身影。而这些采用ATC作为鉴听喇叭的客户名单繁多,这里只列举一二:BBC英国广播电台、丹麦国家电台、英国Themes电视网、EMI、沃尔特·迪斯尼音乐厅、英国皇家歌剧院、迈阿密新世界交响乐厅、Nimbus Records、旧金山弦乐团等等。

趁此机会,Ben也顺理成章和我们畅谈了这些年来,ATC和音乐厅,录音室这些专业场所紧密合作的点滴轶闻。如客户中的Britsh Grove Studios,主人是音乐家Mark Knopfler。这里采用了ATC的5.1声道设置,左中右是ATC SCM 300ASL (300A) ,另外两个300As作为环绕,而LFE监听用到了两个ATC SCM0.1/15ASL PRO。除了音乐家自用之外,也为其它商业录音顾客打开大门。British Grove的主人非常的高要求,就如整个录音室内完全不用交流电,只采用平衡的直流供电,所费自然不菲。另外一名主顾,Vince Gill,是一名殿堂级的乡村音乐人,职业生涯已获取了21座格莱美奖项,自然这样的艺术家可以说是与ATC共同成长的。其中真有个性的艺术家并不在少数,虽然Ben笑言这类人实在难于伺候,但在对音箱成品的品质追求方面,这些个性强烈的人又是极佳的试金石,有新产品,新改良,ATC都会及时听取这些专业人士的使用意见。

在音乐厅的合作方面,Ben告诉我们现时在美国,SCM300ASL Pro的型号越来越受到用家的欢迎。当音箱造得越大时,声响的平衡就会更加难于取得,其它的音箱厂家可能会一味追求高低两端的延伸能力,但ATC则坚持在追求两端的同时不可以牺牲掉中间部分,而SCM300ASL Pro的走红正因为它在这方面取得的成效。与音乐厅合作,声学的空间设计的侧重点就是如何与乐团能够合作愉快。旧时为了达到高声压,并将声音传播到远处的座位,业内多采用号角式扬声器,Ben指出在空间之内本来就具有扩声的功能,扬声器如果不是以辅助的角色切入,就会成为与乐团的初次发声互相攻击的罪人,整体的音响就不连贯甚至支离破碎了,因而ATC的设计是要利用到建筑的空间,还有反射板,使声音扩散到观众席,听起来声音必须是连贯的。此外,扬声器的外表还得融入到空间中,不至于造成视觉上的唐突。现时,ATC正在为上海音乐厅进行扬声器系统的定制工作,会把之前在迈阿密新世界交响乐厅中的声学设计经验移植过来。


ATC入门级无源:SCM系列音箱新款型号




涉足家用HiFi市场后的沿革

在专业市场上建立起参考级精准的监听音箱的名声后,ATC开始在专业和发烧领域两面开弓,同时发力。为面向家用市场,ATC先是将它的100和50施以包装,改贴精致木皮。当然,进军家用领域并不是靠弄一个漂亮时尚的外观就能完事,紧接着的举措是厂方特别设计出一款与其“中音王”连接在一起的“整体”低音单元,然后再装在一个较小的声箱中,结果这一型号甫一出道,立刻一炮而红,迅速被各地权威写手齐声赞好,论者一致认为此喇叭中低频冲击力强横,中音质感无敌,结像力与“耐爆”度都达致同体积声箱中的最高境界,如是者,ATC第一对进军民用Hifi市场的音箱,至今仍然为人津津乐道的型号,就是ATC-20了。 随着ATC-20取得空前绝后的成功,使得Billy信心大增,接着他又设计出比20更为娇小的ATC-10及比20更为大型的座地式喇叭20T。接下来后继的则是见到更小型的ATC音箱陆续面世,那就是SCM7s 、SCM10s 和SCM 20s,同时有主动和被动的版本,它们将ATC招牌的可靠度和声音表现带给了一批新的用户。而最近,在新任总设计师Ben Lilly的带领之下,ATC推出了入门级Hi-Fi无源音箱SCM系列数个型号的改良版,包括SCM-7(v3),SCM-11(v2)、SCM-19(v2)和SCM-40(v2)四个型号,对旧款的SCM又进行了一系列革新,这一系列的推出是Ben Lilly这次与国内媒体见面时发布出的重要信息。

SCM-7(v3)

在原厂公布规格方面,如果我们依循ATC的标示惯例,音箱的容积应该为7公升,但在外观上SCM-7(v3)却要比前款似乎来得小一些。高音单体改为ATC的全新软半球25mm钕质高音,其采用同厂顶级扬声器之类软膜式设计,声箱设计为二路两单元式,125mm直径的中/低音单元的音盆则由多种纤维编织而成。ATC原厂为了让SCM-7(v3)对功放更为友善,特地在低音单体上作了小幅度的修正,低频段的频率响应值保持不变,但高频部分更加延展,除此之外其他规格则与A7相同。高音单元面板的扩散弧度经过精密计算,让前扩散角更宽广和稳定,加强高频的表现。做工精细的音箱再加上复杂严谨的分音器。

为了能够完整再生人耳最敏感的300Hz至4kHz频率范围,目前市售的三音路喇叭中绝少能把中音与低音的分频点设定在400Hz以下,因为普通的中音单元无法同时兼顾两端延伸。硬质振膜生产相当容易,不过失真也较明显,因此ATC宁愿使用制造耗时,且造价昂贵的软凸盘中音单元,即使在ATC的二音路书架喇叭上,中低音单元也都用上了同样的技术.——大磁铁+短音圈。要降低单元失真,磁铁与线圈的关系密切,有些设计者以高磁通量的天然磁铁来解决问题,有些厂家从线圈的材料与形状着手,而ATC使用的方法在工程学上而言并不复杂,但却非常的见效,直接加大磁铁体积,让较短的线圈完全笼罩在磁力范围内,因而使振膜运动更线性。

SCM-11(v2)

ATC SCM-11(v2)依然处处显示出不凡的素质。高音单体改为ATC的全新软半球25mm钕质高音,其采用同厂顶级扬声器之类软膜式设计。ATC在新无源系列的高音单元内不再使用液冷,杜绝日后液冷凝结后产生的不良影响。箱体由MDF板材制造,内壁铺贴沥青板以进一步增强阻尼效应,而在沥青板的内侧,布满了吸音材料。箱体前方特别增设了一块前障板与箱体前面板紧密结合在一起,可使箱体更为坚固,杜绝不良谐振的产生。箱体贴以樱桃等真木皮,喷上哑光漆后再打磨得柔润顺滑,体现出英国产品特有的严谨与优雅。中低音单元采用45mm一体式软半球音圈,150mm的中低音单元。并配搭了新创的CLD驱动技术。无氧铜线绕制的大直径音圈配合ATC专利的SL超线性磁体,可以承受强大的功率,并大大地减少100Hz至3 KHz范围内由三次谐波所造成的失真,这样中频部分特别通透传神。其平直的阻尼曲线也显示出SCM-11(v2)与功放之间的友好程度。

Scm-19(v2)

每只重量为17.8kg的SCM-19(v2),其相当大一部分来自重达9kg的两只单元。全新开发的SH25-76高音单元是25mm的软半球设计,安装在一组精密的铝波导管内,与箱体形成相对独立的两个工作空间。采用ATC借鉴通信领域新型材料而开发出来的“Super Linear”超线性技术,而SCM-l9(v2)的中低音150mm单元就是完全应用SL技术的,并且与75mm大小的软半球融合。这150mm的直径,同时也代表音圈直径的大小,从另一方面说明了这对音箱为何如此沉重。SCMl9使用了新的宽频响单元,高音单元采用了钕铁磁体和ATC独家设计的铝质面板,面板的弧线经过了仔细的设计,可以提供更良好更平滑的高频信号扩散。分频器为二阶巴特沃斯设计,采用了金属聚丙烯电容、大型空芯电感和陶瓷电阻。SCM-l9(v2)的箱体由厚18mm的MDF板材制成, 外表使用真木皮包覆,5mm厚的沥青垫作内部阻尼。面板部分作了双倍加厚处理,达到36mm厚。面板表面边缘处理为弧形,一方面可以提供更为平滑的高频信号扩散,一方面也为整个长方体形的箱体增添了美感。短音圈和长磁隙的设计能令单元运行更为线性,极大地避免声音失真。

SCM-40(v2)

在ATC推出的新Hi-Fi无源音箱系列里,SCM-7(v3)、SCM-11(v2)和SCM-19(v2)都是二路二单元的书架型音箱,只有SCM-40(v2)是三路三单元座地型音箱,据ATC总设计师Ben Lilly透露,这一款是在此系列中他个人最感满意的产品。全新开发的SH25-76高音单元是25mm的软半球设计,安装在一组精密的铝波导管内,与箱体形成相对独立的两个工作空间,高音单元面板的扩散弧度经过精密计算,让前扩散角更宽广和稳定,加强高频的表现。ATC宣称其为一个双层悬浮式系统,线圈和磁铁的设计达致最低的失真,并且提升了耐用度。高音的隔板设计用意在提升高频的延伸,1.5特斯拉的钕质磁铁可以有良好的散热性能,并能维持单元对高动态的处理能力。配搭此高音单元的,是著名的75mm软半球中音,和164mm的低音单元。ATC的75mm软半球中音,有良好的处理高能量的能力,其工作效率高,扩散角度宽广的优点。

在分频器上也能见到作出的改良和升级,包括采用特别定制、精确配对的金属膜聚丙烯电容和空芯线圈电感、高精确度陶瓷电阻,大大提升了扬声器的功率承载能力。箱体采用坚固的MDF板制造,外饰可选纹理细腻的天然樱桃木皮或黑烟灰色木皮,并使用了磁力稳固的金属面罩。

力高音响试听

在试听室中见到的这一对SCM-40(v2)是天然樱桃木皮外饰的,纹理细腻,摸上去有天然舒适的滑手感。箱体方面采用了多层MDF木板,以机器屈成一体,箱体内里填充的阻尼物质处处显奥妙,用空隙较大的阻尼物还是密度较高的阻尼物,都会显著地影响声音的表现,这些箱体内部阻尼的填充学问,在新款的SCM-40上可验证到ATC近年的成果。而音箱上的金属部分,采用的是和瑞士造表工业所相同的处理工艺,坚固异常不但止,防划花的能力也高。因为为了方便考察驱动单元,并无安装上利用磁力稳固的金属面罩。
在制作新系列SCM音箱之时,ATC已经摆脱了在高音单元上对其他供应商的依赖,而完完全全采用自己全新开发的SH25-76高音单元,这枚单元是25mm的软半球设计,ATC宣称其为一个双层悬浮式设计,线圈和磁铁的设计达致最低的失真,并且提升了耐用度,并有效地增大了避震的效果。

试听开始

首先放上最近在试音时听得比较多的泳儿《爱·情歌》,这张英皇公司首度向发烧领域炮制的作品是在录音制作方面非常用心的,可称其为发烧级的流行作品。ATC的产品既然是以中音单元的质素而唱响天下,人声的作品预料不会难得到SCM-40(v2),果然,重播的泳儿声音声线柔美,口型清晰,能够将创作者放下原来的爆破式唱法,而立意打造甜美发烧作品的用意明确无误地表达出来。塑造一种现场的形体也并不是难事,所听到的就真如歌手是在离听众不远之处缓缓唱出。专辑中亦有一些如Bossa Nova的元素,算是活泼的音乐改编形式,这时SCM-40(v2)的这枚SH25-76软半球高音就更能展示出它的提升功力了,因为我所听到的声音绝无半点晦暗,而同样是活泼开扬的,那种热带风情的韵味,或午后品尝红酒的情调就这样出来了。

再换听一张舒伯特的《鳟鱼五重奏》,这部代表了舒伯特最高艺术成就的室内乐曲目,由Alfred Brendel与克利夫兰弦乐四重奏联手演出。听下来SCM-40(v2)给笔者最大的感受是它在全频段的均衡,不会有某一频段的突出,造成整体听感的破碎,Ben Lilly曾介绍说过高音单元越接近中音,声音的衔接会更好,而以一款新的高音可以与中低音取得这种程度的融合,也可见ATC团队的实力,那不单是设计方面的能力,而是从设计,到音圈的手工绕制,再到最后的品质监控,都要一丝不苟才能达到的水准层级。ATC努力地把高音部分的工作完全掌控在自己手下,是目的性很强的,而且我们也见证到了成果。

试听之后,可以作出如下结论:经过改良过后的全新版本SCM-40(v2),在保持着原有ATC优良中频的同时,以自行开发、全盘掌控的新软半球高音SH25-76对高音的表现进行优化,效果明显,其声音活泼开扬又富于朝气。而新单元和旧有技术的衔接也见成效,在各个频段之间都能顺接平滑,无听感的突出或顾此失彼。声音并不是那种非常细腻风格,是继承着ATC音箱中性的传统走向。

Scm系列与中置、超低音配搭多声道系统

在家用领域中,ATC所拥有的众多的SCM音箱型号使得搭建ATC全套多声道系统成为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在入门级系列中,ATC推出的中置音箱包括有C1C,C3C(含C3CA)和C6C(含C6CA,在大空间中可以替代C3CA)三个基本型号,超低音包括了C1 sub,C4 sub和C6 sub。ATC多声道系统独特的Mix & Match“混搭”概念,是建立在对每一款的音箱型号在音色层面上的接近程度所作出的推荐,并且,ATC对残响领域的特别关注是其它音箱厂家所难以企及的。ATC音箱在残响方面的成就,使得在一个广阔的水平区域之内,音箱的频率响应都能保持平均,在四周墙壁的反射之后,声音的汇合平滑,达到和直射音完全同步一致的听感。ATC的设计师对音压,房间大小,声道的数量,功率的需求和预算等各种因素都已经过综合的考虑,并推出建议的配对组合,形成目前多样化的配搭方案。





 
 

新音响 版权所有 新音响电子期刊/杂志/报纸/DM在线阅读系统
订阅电话:020-34714291/13025102525 电子邮件:new_audiophile@vip.163.com
Copyright ©2008-2015 www.new-audionphile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45410号-3